初秋的上海,空气中还残留着夏末的余热,但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内,气氛却比盛夏更为炽热。壁立科技——这家成立仅三年,却因其独创的“动态稀疏计算”架构而在AI芯片领域声名鹊起的初创公司,即将迎来它的b+轮融资。
此刻,在公司简朴的会议室里,创始人兼cEo李源正与他的cto赵伟进行着最后的准备。
“李博,红杉、高瓴、澈宇,这三家都确认到场。”赵伟看着日程表,语气中带着一丝紧张,“我们的要价是不是太高了?100亿估值,会不会吓跑他们?”
李源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坚定而清澈:“老赵,你要明白,我们不是在卖一个App,不是在卖商业模式。我们是在卖未来三到五年内,有可能打破英伟达垄断的技术。100亿不是要价,是对我们技术价值的认可。”
他走到白板前,写下几个关键数字:
“流片需要至少5个亿,产能预订需要3个亿,团队扩张和后续研发还需要2个亿。10个亿,是最低要求。而我们要付出的股权,越少越好。”
赵伟叹了口气:“道理我懂。但是红杉沈南鹏、高瓴的张岳特助,都是投资界的老江湖。林澈虽然年轻,但星海科技这两年风头正盛,也不是好糊弄的主。”
“正因为不好糊弄,才值得期待。”李源嘴角泛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我研究过林澈的投资风格,他看中的项目,从来不是只看财务回报。星海科技正在构建自己的硬科技生态,而我们的AI芯片,正好是他们最需要的那块拼图。”
就在两人讨论时,前台传来消息:投资方已经陆续抵达。
首先到达的是红杉资本团队。沈南鹏走在最前面,一身合体的深色西装,步伐稳健。他与李源握手时力道适中,笑容标准而富有感染力:
“李博士,久仰大名。你们发表在《自然》子刊上那篇关于稀疏计算的论文,我特意让团队做了详细研报。很有前瞻性。”
“沈总过奖了。”李源谦虚地回应,“理论研究与产业化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我们需要携手同校”沈南鹏意味深长地,目光扫过会议室白板上尚未擦去的架构图,“红杉最擅长的,就是帮助优秀的技术找到最适合的商业落地场景。”
紧接着到达的是高瓴资本团队。带队的是高瓴创投主管合伙人王明,张岳曾经最得力的副手之一。与沈南鹏的沉稳不同,王明显得更加热情洋溢:
“李总,赵总!又见面了!”他上前与两人分别拥抱,“上次在硅谷AI芯片峰会交流后,我们内部对壁立的技术路径做了深入分析,更加确信你们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
李源笑着回应:“王总客气了。高瓴在硬科技领域的深度布局,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嘛。”王明爽朗地笑道,“这次我们准备了很有诚意的方案,待会详细聊。”
就在气氛逐渐热烈时,会议室的门再次被推开。林澈独自一人走了进来,身后只跟着一位拿着笔记本电脑的助理。
与另外两家投资机构庞大的团队形成鲜明对比,林澈的简约让在场所有人都略显意外。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工程师夹克,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前来做技术交流的专家,而非掌管千亿资本的投资人。
“李博士,赵博士。”林澈与两人握手,语气平和,“来之前在实验室多待了会儿,看你们最新发布的SdK性能测试数据,所以迟到了几分钟,见谅。”
李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林总还关注我们的SdK迭代?”
“当然。”林澈自然地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某个性能参数上画了个圈,“这个数据,在特定矩阵运算下比上一版提升了18%,但对内存带宽的要求也增加了23%。我在想,如果放在车载环境下,温度变化对带宽稳定性的影响,你们有没有做极端测试?”
这个问题如此专业,以至于连赵伟都愣住了。几秒后,他才反应过来:“这个...我们确实发现了这个问题,正在优化内存控制器......”
沈南鹏和王明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都意识到,今的竞争对手,可能比想象中更难对付。
简单的寒暄后,三方代表落座。李源站在会议室前方,开始了他的融资路演。
“各位投资人,壁立科技本轮计划融资10亿元,用于我们首颗通用AI训练芯片‘擎’的流片和量产准备。”李源打开ppt,展示了芯片的架构图,“基于我们独创的动态稀疏计算架构,‘擎’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推荐系统等场景下,能效比可以达到市场主流产品的2.3倍。”
他继续展示着一组组测试数据、性能对比和未来的产品路线图。台下,三路投资人都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路演结束后,进入了最关键的问询环节。
沈南鹏率先提问:“李博士,技术很出色。但我想了解的是商业化路径。据我所知,国内大模型公司都有自己的芯片研发团队,你们如何服他们使用壁立的芯片?”
李源从容应答:“沈总问到了关键。我们的优势在于通用性。自研芯片通常针对特定模型优化,而‘擎’的动态架构可以适应快速迭代的算法。而且,我们提供完整的软件栈迁移工具,客户现有基于cUdA的代码,只需要少量修改就能在我们的芯片上运校”
王明接着问道:“团队扩张计划是怎样的?特别是流片之后,如何快速组建销售和支持团队?”
“这正是我们需要融资的原因之一。”赵伟接过问题,“我们计划在流片同时,就在北京、深圳和硅谷组建技术支持团队。芯片不是卖出去就结束,而是要陪着客户一起优化、一起成长。”
轮到林澈时,他却问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李博士,如果流片失败,你们的plan b是什么?”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这是个相当尖锐,却又极其现实的问题。
李源深吸一口气,坦诚回答:“坦白,没有plan b。我们所有的资源都押注在‘擎’上。但我们的优势是,架构是经过FpGA验证的,流片风险主要存在于工艺实现,而非设计本身。而且,我们选择了相对成熟的7纳米工艺,而不是冒险冲击5纳米。”
林澈点点头,不再话。
问询环节结束,李源做了总结陈词:“各位,壁立科技要做的不是又一个AI芯片,而是一个能够真正挑战现有格局的产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更是能够与我们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未来的战略伙伴。”
路演暂告段落,三方投资人被请到不同的休息室进行内部讨论,准备下一轮的报价。
在红杉的休息室里,沈南鹏与团队快速交换着意见。
“技术实力确实顶尖,团队背景也很扎实。”一位投资经理分析道,“但100亿估值确实偏高。按照他们的财务预测,即使一切顺利,也要五年后才能实现盈利。”
沈南鹏沉吟片刻:“估值可以谈,关键是必须拿下这个项目。AI芯片是下一个十年的制高点,红杉不能缺席。准备两个方案:一个是5亿占10%,估值50亿;另一个可以提高到6亿,但要求15%的股份。”
在高瓴的休息室里,王明的团队则在激烈讨论。
“红杉肯定会压估值,这是我们机会。”一位副总道,“我们可以给出更高的估值,8个亿,占15%,显示我们的诚意。”
王明思考着:“不仅要给钱,还要给资源。高瓴被投企业里,有好几家都在寻找AI芯片的替代方案,我们可以帮助壁立对接这些客户。”
而在林澈的休息室里,气氛则截然不同。
“林总,这是壁立科技的详细技术分析报告。”助理将电脑屏幕转向林澈,“我们的技术团队评估认为,他们的架构确实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在稀疏计算上的创新,很可能成为下一代AI芯片的标准。”
林澈快速浏览着报告,目光停留在“车规级适配可能性”那一栏。
“车载环境下的稳定性测试数据还不够充分。”林澈指出,“但这正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他闭目沉思片刻,然后睁开眼睛,目光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
“准备报价:10个亿,占股10%。”
助理吃了一惊:“林总,这个估值比红杉和高瓴的预期高出近一倍,会不会......”
“不仅要给这个价,”林澈继续道,“还要加上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星海科技的芯片生产线和车规级测试资源,全面向壁立开放。”
助理立刻明白了林澈的意图:“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在估值上显示了诚意,更提供了他们最急需的产业资源。”
“没错。”林澈站起身,望向窗外张江园区林立的办公楼,“这一仗,我们要赢的不仅是投资回报,更是整个硬科技生态的未来布局。”
十五分钟后,三方投资人重新回到会议室。决战时刻,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