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日晨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日晨小说网 > 都市 >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 第450章 别给我们丢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早上,厂区大门外陆续驶来几辆黑色轿车。

沈良早早就站在车间门口,西装革履,比平时正式了不少。

李建华也换上了最好的中山装,脸上带着紧张的笑容。

“来了!”有人喊道。

市委书记张明远从第一辆车上下来,身后跟着几位市里的领导。

沈良一眼就认出了那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人——那是冶金部的专家组组长,在业内威望极高。

“张书记好!”李建华快步迎上去。

“老李,你们厂最近搞得不错啊。”张明远拍了拍李建华的肩膀,“今我们就是来看看你们的技术革新成果。”

专家组组长王教授环顾四周,目光锐利:“听你们用了新的焊接工艺?”

“是的,是我们沈工负责的。”李建华赶紧介绍,“沈良,来见见王教授。”

沈良走上前,恭敬地握手:“王教授,您好。久仰大名。”

王教授仔细打量着这个年轻人:“你就是设计那套改进方案的技术员?”

“是我。”沈良点头。

“好,我倒要看看你们搞出什么名堂。”王教授的语气略显怀疑。

一行人浩浩荡荡走进车间。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都停下手头的活,紧张地看着这群“大人物”。

沈良走在最前面,指着那台经过改造的设备:“王教授,这就是我们的核心改进项目。”

王教授戴上老花镜,弯腰仔细观察设备表面。他的手指沿着焊缝轻抚,眉头微微皱起。

“这个焊接痕迹...有点意思。”王教授自言自语。

沈良心里一紧。昨重新修补的地方,表面确实和原来有细微差别。

“王教授,您看出什么问题了吗?”张明远关切地问。

王教授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助手手中接过一个精密仪器。他将探头贴在焊缝位置,仔细观察数据。

车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机器的嗡嗡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专家的判断。

“这个数据...”王教授眯起眼睛,“强度超出了预期。”

李建华悄悄擦了擦汗:“那...是好事吧?”

“当然是好事!”王教授突然直起身,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这种工艺处理,我在国外的先进设备上才见过。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沈良暗暗松了口气:“我们采用了分层焊接技术,控制每一层的冷却速度,避免内应力集郑”

“分层焊接?”王教授来了兴趣,“具体怎么操作?”

沈良开始详细解释技术细节。他的表述专业而准确,每一个参数都得头头是道。

王教授越听越惊讶:“你这些理论从哪里学来的?”

“平时看书,加上实践摸索。”沈良淡淡地。

“看书?什么书?”王教授追问。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他总不能自己看的是四十年后的技术资料吧?

“主要是苏联的一些技术期刊,还有从废品站收来的旧资料。”沈良硬着头皮编造。

王教授若有所思地点头:“年轻人好学,这很好。”

张明远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但看专家满意的表情,知道这是好事:“王教授,您觉得这个技术水平如何?”

“超出预期!”王教授毫不吝惜赞美之词,“这种工艺如果推广开来,我们的重工业水平能提升一大截。”

李建华激动得脸都红了:“真的吗?王教授不是客气吧?”

“我什么时候过客气话?”王教授瞪了他一眼,然后转向沈良,“伙子,你还有其他的改进想法吗?”

沈良犹豫了一下:“确实有一些设想,但还不够成熟。”

“看。”王教授来了兴致。

“比如连铸技术的改进,还有高炉结构的优化...”沈良心翼翼地透露一些前沿理念。

王教授听得眼睛发亮:“这些想法很有前瞻性!伙子,你愿意到我们研究所来工作吗?”

这话一出,李建华的脸色立刻变了。他好不容易培养出这么个人才,怎么能让人挖墙脚?

“王教授,沈良是我们厂的技术骨干...”李建华赶紧插话。

“骨干?这样的人才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王教授不满地,“你们这个厂能给他什么平台?”

张明远看出气氛有些紧张,赶紧打圆场:“这个问题以后再,我们先继续参观吧。”

接下来的参观过程中,沈良详细介绍了各项技术改进。专家们不断点头称赞,提出的技术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

参观结束后,众人来到会议室。

张明远主持会议:“请王教授对我们的技术水平做个评价。”

王教授清了清嗓子:“总体来,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那个焊接工艺,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那我们的技术能通过验收吗?”李建华紧张地问。

“通过是肯定的。”王教授顿了顿,“但我有个建议。”

“您。”张明远立刻表态。

“沈良同志的技术水平很高,建议让他参与更大的项目。”王教授看向沈良,“最近部里有个重点项目,正缺技术人员。”

沈良心里一动。他知道这是个机会,一个接触更高层次技术的机会。

“什么项目?”沈良忍不住问。

“大型轧钢设备的国产化项目。”王教授语气郑重,“现在我们完全依赖进口,成本高昂。如果能自主研发,意义重大。”

李建华的脸色彻底变了。这明显是要调走沈良的节奏。

“王教授,我们厂...”李建华想要争取。

“老李,要有大局观。”张明远打断了他,“沈良同志如果能参与国家重点项目,那是我们全市的荣誉。”

沈良看着众人期待的眼神,知道自己必须做出选择。

留在钢铁厂,安全稳定,但发展空间有限。参与国家项目,机会难得,但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和风险。

“我需要考虑一下吗?”沈良试探地问。

“当然。”王教授理解地点头,“这是人生大事,不能草率决定。”

会议结束后,领导们陆续离开。沈良独自站在车间里,看着那台被自己改造过的设备。

昨的惊险,今的机遇,一切都来得太突然。

他知道,这个选择将决定自己未来的发展轨迹。是继续在这个厂里当一个优秀的技术员,还是踏上更广阔的舞台?

“沈工。”张师傅走了过来,“听上面要调你走?”

“还没确定。”沈良苦笑。

“我觉得你应该去。”张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就该往高处走。”

“可是厂里...”沈良有些犹豫。

“厂里有我们这些老家伙撑着呢。”张师傅笑道,“你教给我们的技术,够用很久了。”

沈良点点头,心里的平开始倾斜。

他想起了穿越前的那些记忆,想起了中国重工业艰难发展的历程。如果自己能够参与到国家级项目中,是否能够改变一些什么?

“师傅,如果我真的走了,厂里的技术改进...”

“放心吧。”张师傅打断了他,“我们会按照你的方案继续改进。而且,你走了也不是不能回来指导。”

那晚上,沈良一个人在宿舍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拿出纸笔,开始列出选择的利弊。参与国家项目,能够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更重要的是,国家级项目的技术要求更高,容错率更低。一旦出现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这样的机会可能一生只有一次。

沈良想起了那个连铸技术的设想。如果能够在国家项目中实现这个想法,对整个行业的推动作用将是巨大的。

第二一早,沈良做出了决定。

他找到李建华,郑重地:“厂长,我想参与那个国家项目。”

李建华沉默了很久,最终叹了口气:“我知道留不住你。但有个条件,你要答应定期回厂指导工作。”

“一定。”沈良点头承诺。

一周后,沈良收拾好行李,准备前往北京。

车间里的工人们都来送行,张师傅红着眼眶:“好好干,别给我们丢脸。”

“师傅放心。”沈良握住老饶手,“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火车启动,窗外的钢铁厂渐渐远去。

沈良看着熟悉的厂房和烟囱,心情复杂。

这里是他重生后的第一站,也是他技术生涯的起点。

虽然离别在即,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挑战和更广阔的舞台。

北京火车站的月台上,人流如织。

沈良提着简单的行李箱,望着眼前这座古朴而庄严的建筑,心情五味杂陈。

“沈同志!”一个洪亮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