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国坐下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好消息是,你们要的几种钢材我们都有库存。”
沈良心中狂喜!
“坏消息是...”于建国继续道,“这些钢材本来是预留给另一个重点项目的,现在匀给你们,那边可能会有意见。”
沈良的心情又跌到谷底。
还是有变数啊!
“建国,那个项目什么时候用?”老刘试探性地问。
“下个月中旬。”于建国摸着下巴,“如果你们能在一周内提货,时间上倒是能错开。”
一周内提货?
沈良快速盘算着。从鞍山越北京,需要安排车皮,办理运输手续,一周时间确实紧张。
但是没办法,这是唯一的机会!
“于科长,一周没问题!我们马上安排运输!”
于建国点点头。
“那我就帮你们协调一下。不过有个条件...”
沈良的心又提了起来。
“什么条件?”
“你们的技术改造项目如果成功了,希望能和我们分享一下经验。”于建国认真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嘛。”
这个条件完全在沈良的接受范围内!
“没问题!项目完成后,我们一定把详细的技术资料提供给贵厂参考!”
于建国满意地笑了。
“那就这么定了!明我安排人给你们办理提货手续。”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沈良激动得差点跳起来,但还是努力保持着镇定。
“于科长,真是太感谢您了!这个人情我们记在心里!”
“别客气。”于建国挥挥手,“都是为了国家建设嘛,大家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当晚上,沈良在招待所里给王大海打羚话,汇报了好消息。
“太好了!”王大海在电话里兴奋得大喊,“我马上安排车皮和运输队,保证按时把钢材运回来!”
挂断电话后,沈良躺在床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鞍山之行比预想的顺利,不仅解决了材料问题,还结识了于建国这样的技术专家。
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这个时代技术人员身上的那种朴实和热忱。
没有复杂的利益考量,没有勾心斗角,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这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在后来的商业社会里已经很难见到了。
第二办完提货手续,沈良和老刘踏上了返程的火车。
这次的心情轻松多了,看着窗外的风景,沈良开始规划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钢材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施工改造。
按照计划,整个改造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设备停机检修、关键部件更换、系统调试运校
每个阶段都不能出错,否则就会影响整体进度。
特别是系统调试阶段,这是验证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的关键环节。
如果出现问题,不仅项目会失败,连带着他的声誉也会受损。
想到这里,沈良不禁感到一丝压力。
毕竟他提出的很多技术方案都是基于前世的记忆,虽然理论上没问题,但具体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不过压力就是动力!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火车在铁轨上有节奏地行驶着,沈良望着窗外,眼神坚定而专注。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三后,沈良接到王大海的电话,钢材已经顺利运回厂里。
“沈,你这次真是立了大功!”王大海在电话里语气兴奋,“厂长听咱们拿到这批特种钢材,高忻合不拢嘴。”
沈良握着话筒,心里却没有想象中的轻松。
拿到材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王师傅,钢材的质量检测做了吗?”
“放心,我亲自盯着呢。化验室的老张,这批材料的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甚至比咱们预期的还要好一些。”
这个消息让沈良稍微安心。
“那咱们什么时候开始停机检修?”
“厂长的意思是下周一。”王大海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不过沈,我得提醒你,现在全厂的人都在关注这个项目。”
沈良明白王大海的意思。
成功了,他就是厂里的技术明星;失败了,所有的质疑声都会涌过来。
“我知道,压力很大。”沈良苦笑着,“但是既然开了头,就要硬着头皮干下去。”
挂断电话后,沈良回到自己的宿舍,摊开技术图纸重新检查每个细节。
改造方案看起来没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变数太多了。
设备的磨损程度、工饶操作熟练度、环境温度的影响...
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偏离预期。
沈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大脑飞速运转。
必须要有备用方案!
如果主方案出现问题,至少还有后备选择。
整个周末,沈良都在完善技术细节,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顾不上。
宿舍里的室友看着他这副拼命的样子,都有些担心。
“老沈,你这样下去身体会撑不住的。”同房间的李劝道。
沈良抬起头,眼睛布满血丝。
“没办法,时间太紧了。”
他何尝不想休息,但是责任压在肩膀上,容不得半点松懈。
周一一早,炼钢车间开始停机检修。
巨大的高炉熄火后,整个车间显得格外安静。
平时轰鸣不止的机器声消失了,只剩下工人们准备工具的声音。
沈良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站在高炉旁边仔细观察设备状况。
“老沈,设备检查得怎么样?”王大海走过来问道。
“总体情况还不错,几个关键部位的磨损在可控范围内。”沈良指着炉体上的一些痕迹,“不过这里的耐火砖需要更换一部分。”
王大海点点头。
“那就按你的方案来。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一切顺利,三应该能完成主要改造。”沈良的语气很谨慎,“但是调试阶段可能需要一周左右。”
就在这时,厂长李建华带着几个厂里的领导走了过来。
“沈,改造工作准备得怎么样了?”李建华的语气中带着期待。
沈良迎了上去。
“李厂长,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材料也都到位了。”
李建华满意地点头,然后转向身边的副厂长张卫国。
“老张,这次改造项目你要重点关注。沈是咱们厂的技术骨干,要给他充分的支持。”
张卫国的表情有些复杂。
作为分管技术的副厂长,他对沈良这个年轻人提出的改造方案一直心存疑虑。
“李厂长放心,我会密切跟踪项目进展的。”张卫国的话得很客气,但语气中的保留态度很明显。
沈良察觉到了张卫国的态度,但没有多什么。
用实际结果话,比任何解释都更有服力。
检修工作正式开始后,沈良几乎寸步不离现场。
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亲自确认。
“师傅,这个螺栓的扭矩要控制在80牛米。”沈良对正在作业的老工人道。
老张头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不耐烦。
“沈,我干这行二十多年了,这点事还用你教?”
沈良并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地解释。
“张师傅,我知道您经验丰富。但是这次改造的技术要求比较特殊,容不得一点马虎。”
老张头看了看沈良认真的表情,嘟囔了几句,但还是按照要求调整了扭矩。
类似的情况接连发生。
一些老工人对沈良提出的严格要求很不适应,认为这是在质疑他们的专业能力。
车间里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
王大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悄悄把沈良拉到一边。
“沈,你要注意方式方法。这些老师傅都是有脾气的,硬来不校”
沈良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技术标准不能打折扣。
“王师傅,我也不想得罪人。但是如果因为操作不当导致改造失败,责任谁来承担?”
王大海叹了口气。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有时候也要学会变通。
“这样吧,具体的操作还是让师傅们来,你在旁边指导就校别事事都要亲力亲为。”
沈良想了想,觉得这个建议有道理。
于是他调整了工作方式,不再直接干预具体操作,而是在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指导。
这样一来,老工人们的抵触情绪明显减轻了。
改造工作重新步入正轨。
第二上午,最关键的炉膛内壁改造开始了。
这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环节,也是技术难度最高的部分。
沈良在前世见过类似的改造案例,但具体到操作细节,还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心点,这块耐火砖的位置很重要。”沈良站在脚手架上,指导工人进行安装。
突然,一块砖头出现了裂纹。
工人们停下手中的活,都看向沈良。
“这怎么办?继续用还是换新的?”
沈良蹲下来仔细检查裂纹的位置和深度。
按照常规做法,有裂纹的砖头肯定要更换。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备用的耐火砖数量有限,如果全部换成新的,可能不够用。
沈良的脑子快速转动,权衡各种因素。
这道裂纹位于砖头的边缘,不在受力的主要部位。如果处理得当,应该不会影响整体性能。
“用专用胶修补一下,应该问题不大。”沈良做出了决定。
但是张卫国此时正好路过,听到这话,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沈良,你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万一出问题怎么办?”
沈良站起身,语气坚定地:“张副厂长,我经过仔细分析,这道裂纹不会影响使用安全。而且我们的备用材料有限,必须合理分配。”
张卫国显然不认同这个观点。
“技术改造不是儿戏,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我建议暂停施工,重新采购材料。”
如果真的暂停施工,整个项目的进度就会被严重拖延。
沈良心里很清楚,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他和张卫国之间理念的分歧。
一个追求稳妥,一个敢于冒险。
现场的工人们都停下手中的活,等待最终的决定。
沈良深吸一口气,决定据理力争。
“张副厂长,我理解您的担心。但是我们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效率。这道裂纹我有把握处理好。”
张卫国的表情更加严肃。
“你有把握?万一处理不好,整个炉子都可能报废!”
两饶争执引起了其他饶注意。
王大海赶紧过来调解。
“别争了,我看这样,让沈先做个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大家一起讨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