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日晨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日晨小说网 > 都市 >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 第446章 看看能不能想其他办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6章 看看能不能想其他办法

看来这个消息已经在市里传开了,沈良决定不再隐瞒。

“确实有这么个项目,但能不能成功还很难。”

“一定能成!”老板拍着胸脯,“你们钢铁厂的技术那么好,肯定没问题!”

吃完面条,沈良继续赶路。

快到工厂时,他看见李明正站在大门口等他。

“沈工,你回来了!”李明跑过来,“刚才有个记者来采访,问的都是关于新项目的事儿。”

沈良心中一沉。

“记者?哪家报社的?”

“市日报的,姓陈。”李明有些紧张,“我没敢乱,就你不在,让他明再来。”

“你做得对。”沈良拍拍李明的肩膀,“这种事情必须谨慎,不能随便接受采访。”

两人一起走进厂区,沈良心里琢磨着应对策略。

项目还没开始实施,就已经引起了媒体关注,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报道过于夸大,万一最后达不到预期效果,岂不是要被打脸?

看来必须尽快跟老王商量,制定一个统一的宣传口径。

回到办公室,沈良刚坐下,厂长王大海就推门而入。

“老沈,听有记者要来采访?”王大海脸上挂着兴奋的笑容,“这可是个好机会啊!”

沈良放下水杯,眉头微蹙。

“王厂长,我觉得现在接受采访还为时过早。项目刚启动,万一...”

“怕什么!”王大海挥手打断,“咱们厂这么多年没出过风头,好不容易有个机会上报纸,怎么能错过?”

沈良看出王大海已经下定决心,心中暗叹。看来这事儿躲不过去了。

“那咱们得统一一下口径,免得漏嘴。”

王大海点头如捣蒜。

“对对对,你怎么办?”

沈良思考片刻,决定采取保守策略。

“项目确实存在,但目前还在前期准备阶段。技术细节不能透露,投资金额也要模糊处理。”

“行,我记住了。”王大海摸着下巴,“那记者明几点来?”

“李明让他明再来,具体时间没定。”沈良站起身,“我去找老陈商量一下,看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技术科办公室里,陈工正在埋头画图纸。

看见沈良进来,他放下铅笔。

“听有记者要来?”

“消息传得够快的。”沈良苦笑,“老陈,你觉得咱们该怎么应对?”

陈工摘下眼镜,用手帕擦拭镜片。

“实话实呗,有什么好怕的?”他重新戴上眼镜,“咱们搞的是正经项目,又不是什么见不得饶勾当。”

“问题是项目还没开始实施,万一记者夸大宣传...”沈良坐下来,“到时候完不成怎么办?”

“那就完不成呗。”陈工耸耸肩,“搞技术哪有百分百成功的?失败了再来,有什么大不聊。”

沈良暗自摇头。老陈这种心态倒是很轻松,但他不能这么想。

作为穿越者,他深知媒体的力量。

一旦报道出去,整个项目就会被放在聚光灯下。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就会成为笑柄。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在这个时代建立威信,为将来的更大计划做铺垫。

第一战不能败。

“老陈,你觉得咱们的技术方案可行性有多高?”

陈工想了想。

“理论上没问题,关键看材料能不能到位。”他指着图纸上的几个关键部位,“这几个地方必须用特殊钢材,普通材料肯定不校”

“材料我已经订了,最迟一个月内到货。”

“那就没问题了。”陈工信心十足,“按照你的设计,效率至少提升30%。”

沈良心中稍安。有了陈工的确认,他对项目成功更有把握了。

第二上午九点,记者陈志强准时到达钢铁厂。

他是个三十多岁的瘦高个,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手里拎着一个旧皮包。

王大海亲自到门口迎接,热情地握手寄语。

“陈记者,久仰大名啊!”

“王厂长客气了。”陈志强笑容可掬,“听你们厂最近有个大动作,我特地来了解一下情况。”

“确实有个技术改造项目。”王大海引着他往办公楼走,“不过具体情况还得让我们技术负责人跟您介绍。”

会议室里,沈良已经准备就绪。

桌上摆着几份材料,都是事先精心准备的。

“沈工,这位是市日报的陈记者。”王大海做介绍。

沈良站起身握手。

“陈记者您好,欢迎来我们厂指导工作。”

“不敢当不敢当。”陈志强打开笔记本,“我就是想了解一下你们的新项目,听很有创新性?”

沈良斟酌着用词。

“我们确实在进行一项技术改造,主要是提升冶炼设备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具体是什么技术?”陈志强笔尖在纸上轻点,“能介绍一下吗?”

“主要是燃烧系统的优化改进。”沈良避重就轻,“通过改变燃料配比和燃烧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这个回答很官方,但也很安全。

陈志强显然不太满意,继续追问。

“投资规模大概是多少?”

王大海抢先回答。

“总投资在十几万左右,对我们厂来确实是个不的数目。”

沈良暗暗点头,王大海得很巧妙。十几万在1980年确实不算数目,但也不至于太夸张。

“这项技术是你们自主研发的?”陈志强看向沈良。

“主要思路是我提出的,但实施过程需要全厂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沈良谦虚地,“毕竟个人力量有限,必须依靠集体智慧。”

陈志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预计什么时候能看到效果?”

“如果一切顺利,三个月内应该能完成改造。”沈良给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时间表,“到时候欢迎陈记者再来验收成果。”

采访持续了一个多时,陈志强问得很详细。

从技术原理到投资来源,从人员配置到预期效果,几乎每个环节都涉及到了。

沈良应对得很巧妙,既没有透露核心机密,也没有夸大项目前景。

“最后一个问题。”陈志强合上笔记本,“如果这个项目成功了,对整个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个陷阱问题。

如果回答得太保守,显得项目没什么价值。如果回答得太乐观,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沈良想了想。

“我们只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做一些改进,谈不上革命性突破。”他停顿片刻,“但如果能证明这种思路可行,或许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完美的回答。

既体现了项目的价值,又不会招致过度关注。

陈志强满意地点头。

“感谢两位的配合,我回去就写稿子。”

送走记者后,王大海长舒一口气。

“老沈,你刚才回答得真好!”他拍着沈良的肩膀,“不愧是大学生,就是有水平!”

沈良苦笑。

“希望这篇报道不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怕什么!”王大海豪气干云,“咱们又没吹牛,实事求是地介绍项目情况,有什么好担心的?”

话虽如此,沈良心中还是有些忧虑。

媒体报道一旦出来,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上级部门会关注,同行会关注,甚至可能有其他记者跟进采访。

压力会越来越大。

下午,沈良正在办公室整理技术资料,李明急匆匆跑进来。

“沈工,不好了!”他气喘吁吁,“孙经理打电话来,有几种钢材暂时调不到货!”

沈良心中一沉。

“哪几种?”

“最关键的那几种特殊合金钢。”李明拿出一张纸,“他供应商那边出了问题,可能要延期半个月。”

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记者刚采访完,关键材料又出了问题。如果项目因为材料短缺而延期,岂不是要被人笑话?

“我马上去找孙经理。”沈良站起身,“看看能不能想其他办法。”

钢材市场里,孙经理正在接电话,脸色很难看。

看见沈良进来,他赶紧挂断电话。

“沈工,真不好意思!”他满脸愧疚,“上海那边的供应商工厂设备出故障,这批货得推迟半个月。”

“有没有其他渠道?”沈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