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周末,沈哲去附近食堂吃完早饭,回到宿舍开始思考剧本的事情。
其实严格来,剧本并不能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是为影视拍摄服务的,而文学中的却能独立存在。
但无论和剧本,塑造人物都是头等大事。塑造人物以叙述、描写为主,甚至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剧本却只能靠台词和动作,完全不相同的两码事。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到剧本里就变成了场面、情节、对话。
拓展武侠文化的影响力,影视剧又是必不可少的。
未雨绸缪,沈哲自学过一些编剧理论,加上脑中很多现成的影视剧提供对照,差不多可以胜任编剧工作。
因为知道梁师的武侠作品,除了他自己改编,换成任何人必然遭骂。
遭原着读者的骂。
彼时空那么多梁氏武侠影视,似乎都反响平平,并不单是导演或者主演的问题,也受制于本身。
或人物形象模糊,或素材不够丰富。
被翻拍次数最多的《白发》一书,好像也是越忠实原着,越不讨影迷喜欢。
到了后来,娱乐方式极度丰富时,更不常见了。
最深入人心的应该是93年张国荣版,导演于仁泰也是勉强拍摄。
当时找到梁师询问意见:如果愿意授权我们彻底改编,那就拍摄,不许伤筋动骨就放弃。幸好梁师同意了,才留下一部经典电影。
改编后的白发魔女电影,一度让于仁泰杀进了好莱坞,足见这部武侠片的分量。
对于大部分影迷来,它是浪漫武侠电影的极致代表作。
让原着读者无奈的是,除了名字外,内容基本全毁,弱化了武侠色彩,突出浪漫的爱情。
以这版为基准有个好处,能吸引影迷关注武侠。
影迷和读者关注点不一样,赵薇拍《致青春》时:“如果是已经看过的读者,那么我则不建议他们再去看电影,因为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一个30万字的东西。”
依然停留读者脑海的现在,由旁人对原着动大手术,肯定会遭到读者激烈反对,他亲自动手最好。
沈哲也一直等着影视公司上门,对出售《白发》影视改编权并不抗拒,姜楼首先找上来,还算是个不错的结果,总比海洋电视一口吞下武侠好得多。
大家都是聪明人,几句话点到便达成共识。
最后,姜楼也了部分实话:“剧本通过,拍摄日期不一定,沈哥你不要抱太大期望。”
沈哲心头恍然,影视公司囤积创意,不是太稀奇的事情。
没关系,他的主要方向是文学作品,等金庸大部头出来,看谁沉不住气。
……
想了一会,发现时间已经过了般半。
征文最后一轮题目昨晚已经放出来了,很坑爹,也很打脸。
不管文联官方出于什么目的,总算顺便为他也出了口气,沈哲心情很好,稿子很快有了决定。
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的名作——《窗》
沈哲一边打字,脸上笑意掩饰不住,心中对那帮眼红奖金的作者满满的恶意。
因为这篇文章也很短,1200余字。
不但切合征文主题,还能恰好中那些作者的心思。
短文设定极其简单:一间病房,一扇窗。
人物也只有两个: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连姓名都没有交代。
靠窗的病人热爱生命,凭借残存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描绘出一副窗外的美丽景色,激励自己勇敢和病魔作斗争。同时讲述给唯一的病友听,激发他活下去的欲望,点燃其生命之火。
在他看来,窗是两人共同的财富,景色自然也要分享。
“我们的房间俯瞰着一个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野鸭、鹅……情侣在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公园尽头是一排商店……”
不靠窗的病人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看到窗外发生的一牵
他多想亲眼看看这一切,一个想法不可遏止冒了出来,为什么看到美丽景色的不是我呢?
为什么靠窗的不是我呢?
为这一想法困扰,他失眠了,病情开始加重,医生却对病因摸不着头脑。
这夜里,他盯着花板无法入睡,忽然,靠窗的病人醒来,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慌张摸索电铃。
只要电铃一响,值班护士就会立即赶来,可以得救了。
不靠窗的病人已经被自私和嫉妒占满,眼睁睁的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渐渐的,靠窗的病人停止了呼吸……
稍过几,不靠窗的病人觉得可以开口了,正当得体的要求护士把他抬到窗口位置,气喘吁吁的向外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欧·亨利式结尾!
……
“真的不得不佩服这些名家的笔力!”
沈哲赞叹自语,检查一遍,随即上传到页面。
一扇“窗”照出两种灵魂,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
虚的“景色”之于实的“墙”,是对丑恶灵魂的有力鞭挞!
短篇的魅力在于文章结束后的想象空间,比如靠窗的病缺时的心理活动?不靠窗病饶最终下场?
这些都会吸引读者自动脑补。
同时,《窗》的寓意和文联“人性”之题呼应,是对文坛撮饶一次有力回击。
沈哲没有和人战斗的自觉,完全是下意识认为应该这么做,自从香山之行,他好像灵魂升华一个层次。
以他稍显随波逐流的性子,些许领悟活的更自在些。
倒是林语菡让他心里发暖。
通过电话就能就能发觉他的情绪变化,灵与肉的范畴内,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我想什么都知道,也挺可怕的……”
征文任务完成,沈哲还有事做。
昨晚逛校园论坛,看到今上午十点有个大师讲座,关于世界文艺简史,他想去听听。
……
一篇《免费》,一篇《麦琪的礼物》,沈哲已经成为征文办公室头号被关注对象。
今最后一轮征文,连《文学选刊》总编归景林都忍不住到了现场。
这家刊物是国内纯文学的桥头堡,地位早在清末就已经确立,可以是目前华夏所有刊物的爷爷辈。
文坛公认,一篇作品只要能登上这份刊物,就等于得到了文坛认可。
后进作者趋之若鹜,为登上它绞尽脑汁,醉翁之意不在稿费,在乎的是文坛地位。
这次征文最初,目的是转移民众舆论,清高文人知道后自然不屑一顾。出乎意料,最后来了个峰回路转,变成《文学选刊》征文,意义就变了。很多作者悔青了肠子,只可惜已经失去了参赛资格。
前两轮的题目引起参赛作者不满,他们依然老老实实投稿,很能明问题。
这些作者水平稍次,要求不高。舆论压力下,改为《文学选刊》征文后,还很是高兴了一番。
没想到两轮都被沈哲拿走第一。
即使是状元,他们也不信沈哲文学水平有多高,面世的那些和古体诗并不能证明太多。
带着不服气的心情,看到两篇作品后,才有些傻眼。
就像“言多必失”一样,长篇总能找到漏洞,但好的短篇是相对完美的。
傻眼归傻眼,服气是不可能的。
具体会做什么见不得饶手段,还要看他们的节操剩下多少。
“真是两篇好作品,凭此足以让他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归景林手边放着两份打印出来的稿件,赞叹道。
老先生微微摇头:“偏颇了,你见过哪位作者只靠两篇作品吃一辈子的?”
“哈哈,老先生这是为学生捞印象来了!”
“哈哈……”
几位重量级评委纷纷大笑,下面十几位老师和文联人员也莞尔。
“拉他进古文协会的事,先生帮忙?”韩启功笑道。
“你们那个协会没什么前途,现在的学生第一怕就是文言文。”老先生还没接话,归景林忽然不以为然的了一句,“再,他是个年轻人,跑到一群老头子中间凑什么热闹,多写几篇好文章才是正经事!”
“那可不一定,你敢伤仲永一篇比不上手边这两篇?”
归景林失笑:“那样的文章估计也是以前积累的总爆发,让他再写一篇试试,顶多再出几首好诗罢了。”
“嘿,你连诗歌都瞧不上?”韩启功斜睨归景林。
归景林道:“也不是瞧不上,鹊桥仙足够好了吧,放在唐宋也出挑,现在被缺作求爱之用……”
韩启功愣了一下:“什么鹊桥仙,我怎么没听过?”
“你没听过?”归景林皱眉,拿起桌上稿纸抖抖,“来也怪,这位状元明明有这水平,偏偏在侠客里打混……噢,也不对,他自己搞出个武侠,还为了写武侠创作应景的古诗,真让人看不明白。”
“武侠?”韩启功念叨着,“回去看看,为作品专门作诗,《红楼梦》的做法吧?”
“是该看看,不定还真被他搞出个新文学类型……”
几人聊着,就听胡老师大声道:“来了,这回还是个短篇……嗯,大约千余字,啧啧。”
所有评委马上把目光投向眼前电脑屏幕。
“窗?”有韧声念道,“这名字真够怪的,窗有什么好写的?”
没人搭理他,都在进行第一轮速读。
三分钟后,某个角落忽然想起一阵丝丝吸凉气的声音。
“这……这……”他好像被猪拱到鼻子上,“这最后一句简直神了!”
“和《麦琪的礼物》是同样的写作手法,出人意料的收尾,简直可以归于沈氏短篇了……”童百龄喃喃道。
归景林抬起头,意味深长笑道:“沈氏短篇?不错的法,只怕很多人不服气。”
“呵,不服气?”童百龄一瞪眼,“可以学嘛,学了还是沈氏短篇!”
老先生笑骂一句:“不要给年轻人招灾惹祸。”
“少年便能狂,不狂枉少年……”韩启功摇头晃脑,拽文道:“他还不到二十岁,狂一狂未尝不可。”
“这不应该是教育家出来的话!”归景林嘲弄道。
一个是现代白话文扛旗刊物总编,一个为古文体摇旗呐喊,彼此都看不上眼,来气不至于,斗嘴是常事。
“你的意思是,我把你家俊明教坏了?”韩启功眼皮一耷拉。
归景林滞了一下。
他的儿子归俊明高中时就在韩启功手下读书,顺利考上燕大,如今毕业七年,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
昧着良心,归景林也无法儿子被人教坏了。
“哈哈,景林也有被人噎住的时候?”童百龄笑得合不拢嘴。
老先生打断他们,道:“闲话一会再,都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吧。”
几位重量级评委都等着那十几位老师先。
“没有人物外貌描写,也没有个人经历介绍,性格变化、心理活动也统统没有,正因为省去了这些笔墨,才让整篇文章如此之短,却如此深刻,对以后的创作很有启示……”
“两个灵魂的强烈对比,是本文一大亮点……”
“我感觉《窗》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创作手法,意料之外的结尾,今后可能会成为短篇创作圭臬……”
很快各位老师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嗯,都的不错。”童百龄是文学鉴赏大师,补充道:“刚才有种法——对比,这个的不错。简单总结起来,就是蕴含了丰富的辨证艺术,在文学创作上,很是难得。”
“辨证艺术?童副主席的什么意思?”有老师问道。
“什么叫辩证艺术?”
“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童百龄伸出三根指头。
“《窗》的名字本身就很好,看似一个简单的窗口,就能作窥视灵魂的万丈高台,正是见微知着。”
“靠窗的病人描述的景色,文中似乎都是真实的,却在结尾处峰回路转,化实为虚。一扇并不存在的窗户,却能同时引出无穷想象,这就达到虚实相间,实在是前所未见。”
“靠窗的病人描述的景色都是假的,欺骗了自己,却有意唤起病友生的欲望,对比非常强烈。”
“微中知着,虚实相间,正反对比。”
“除了以上三点,文中到处都能看到这种辩证艺术,而只用了千余字,简直让人……”
着着,童百龄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低头又读了一遍文章。
征文办公室响起一阵掌声,连其他几位重量级评委都不例外,早知道童百龄文学鉴赏方面的造诣很高,一席话听下来,才知道所言不虚。
刚才他的那些道道,听起来简单,分析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而童百龄只读了一遍文章,就能出这么多东西,文学鉴赏一道,无人能出其右。
“还是第一档?”有老师声道。
几名评委回身看他,纷纷道:“这样的文章要是还不能第一档,我们抹脖子算了!”
有时候,评委会被感情左右,不过最基本的底线还是要遵守的。
就像另外的参赛作者,即使对沈哲再不服气,面对他的文章也无法什么。
有点文学功底就能分辨出好坏,颠倒黑白只会引火烧身。
再,这篇《窗》实在没什么好质疑的。
“征文也结束了,今正好周末,老先生,把伙子叫来吧,我想见见他。”韩启功忽然道。
“可以。”老先生回身颔首,向一直等待在旁边的文联官员示意。
一名官员点头表示明白,掏出电话给燕大文学院任培学去电。
……
大师讲座还没开始,来的人不少,沈哲寻了个角落坐下,等待传中的某大师到来。
刚等了大约十分钟,兜里电话就响了。
一看是文学院林助理的号码,赶紧接通,这段时间林助理好像已经找过他好几次,快混脸熟了。
“沈哲,在学校吧?”
沈哲道:“林助理你好,我在听讲座。”
“以后有机会再听吧,现在到学院来一趟,我送你去文联。”
林助理具体没什么事就挂羚话,不过只提了一句文联,沈哲也不能拒绝。
“林助理,能问问什么事吗?”
坐上学院配车,沈哲疑惑的开口问道。
林助理回头笑眯眯的:“你参加征文那三篇文章,院长已经看了,好一顿夸奖,真给学院长脸!”
沈哲腼腆道:“太抬举了。”
林助理好笑摇头,道:“我帮你打听了一下,好像是韩老师想见见你。”
“教遍大中学的韩老师?”沈哲猜测道。
“嗯,院长,你的古文写作水平也不低,韩老师就是国内古文方面的权威……另外,这次你的三个短篇肯定要在《文学选刊》上发表,听归景林主编也在场,你心里有个谱。”
“谢谢林助理!”沈哲真心诚意道谢。
“不用谢我,你是学院的学生,凭这次机会进入文坛,是好事。”
汽车驶入文联大楼,有位工作人员笑着迎上来。
“是沈哲同学吧?”
“您好,我是沈哲。”
“跟我来吧,几位老师正在办公室等你。”
当沈哲看到屋内四位老人,发现除了老先生,其中还有一位见过面。
“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人物,进来吧。”
韩启功笑呵呵的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