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日晨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日晨小说网 > 都市 > 材料帝国 > 第三百四十八章 建一支外籍军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四十八章 建一支外籍军团

\"李老师刚才得对,以咱们现有的技术基础,要想在两年之内突破低温钢材的技术难关,是有很大难度的.\"秦海用这样的话开头了,\"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一星常规的手段,几条线齐头并进,来解决这个难题.\"

\"秦总,我没听懂你的意思.\"樊志渊客气地道.

秦海点点头,道:\"我刚才的,是一个大的思路.下面我详细一下.首先,我们要树立起突破低温钢材难关的信心,调动我们能够调动的所有力量,也包括邀请其他研究单位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参加,共同攻关.为此,我建议我们专门成立一个低温钢材攻关协调组,第一步先把低温钢材实验室建立起来.\"

\"低温钢材实验室?\"李明亮懵了好一会,这时候已经回过神来了,他瞪着秦海道:\"秦总,你知道一个像样的低温钢材实验室要花多少钱吗?\"

\"2000万,够不够?\"秦海连磕巴都没打一下,直接就报出了一个价钱.

低温材料是整个材料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秦海也一直都有建立一支低温材料研究团队的想法,只是没有机会付诸实施而已.这一回他请华清大学和化工设计院开发大型乙烯装置,其中也存着借此机会搭起低温材料研究框架的想法.

来化工设计院之前,秦海就曾经做过计算,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建成一个稍微成点规模的低温材料实验室,投入大约也就是2000万元左右,这其中当然不包含实验室的场地费用.化工设计院的场地大得很,随便划一块出来是没什么成本的.

\"2000万……\"李明亮毕竟本身就是搞低温材料的.对于各种实验条件以及相应的设备都有所了解.他在心里快速地盘算了一下,然后点点头道:\"秦总估计得不错,2000万的确能够建起一个像样的实验室.\"

事到如今,李明亮对秦海已经不再有轻视之意了.秦海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平,以及他花钱的气魄,都足以让李明亮佩服.他在心里暗暗地想着.如果这位秦总的话能够兑现,真的建起一个投资2000万的低温材料实验室,那该是多美的一件事情.自己曾经设想过的许多实验,都将拥有一个完美的实验平台.他相信,在这个平台上,他一定能够做出许多让人侧目的成果.

\"秦总,你的2000万,由谁来投资呢?\"樊志渊不愧是当领导的,想问题更为全面.

秦海道:\"这些资金.可以由我们青锋批厂来提供.我希望化工设计院能够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场地来安排这个实验室.另外,实验室建成之后,所有权是归我们两家共同所有的,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有80的权力.\"

\"是不是也应该有我们一份啊?\"吉振荣着急插话了,这样的好事,他可不乐意自己被排除在外.

\"吉主任,你们又不搞低温材料,要这个实验室干什么?\"樊志渊没好气地反驳道.

\"我们虽然不搞低温材料……可是我们同样有低温实验啊.\"吉振荣自知理亏.华清大学化工系与化工设计院不同.他们是纯粹搞化工的,并不涉及到金属材料这方面.而化工设计院既研究化工,也研究化工设备,所以有专门的低温材料方向.

\"吉教授,如果咱们华清这边有什么低温实验,尽可拿到这边来做.大家都是合作伙伴,这样的事情是没什么问题的.\"秦海对吉振荣安慰道.

\"这还差不多.\"吉振荣嘟囔了一声.不再吭气了.

樊志渊笑了笑,对秦海道:\"秦总,你的这个方案,我完全同意.今晚我就给院里写个报告,让院领导尽快批复此事.\"

\"嗯.这件事越快越好.\"秦海道,\"刚才我的是第一点,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方向.接着我再第二点,有关低温材料的研究,国外有许多成熟的经验,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请李老师,还有其他搞低温材料领域的专家大家一起商议一下,看看我们需要引进一些什么样的技术,包括购买一些必要的专利.\"

\"这个……恐怕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费用啊.\"李明亮声地感慨道.

国内低温材料研究进展缓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国外的相关专利.为了避开这些专利,研究人员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替代方法,而这就必然导致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秦海本人不是搞低温材料的,但他也知道这其中的诀窍.能够用钱来换取时间,这样的事情他是很乐意做的.

\"第三点,咱们在低温材料研究方面积累不够,尤其是相关的人才,十分缺乏.因此,我建议我们要大胆地从国外引进一些专业人员,用外籍军团来帮助我们攻克难关.\"秦海最后抛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提案.

\"外籍军团?\"所有的人都被秦海的话给吓呆了,在这个年代,中国的专家跑到国外去的很多,外国专家到中国来工作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想想看,国内研究人员的月工资才一两百元人民币,而国外的专家动辄就是几千美元,谁能请得起这样的专家?再,就算你秦海财大气粗,能够拿.[,!]出这么高的薪水,又会有什么人愿意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跑到贫穷落后的中国来工作呢?

\"秦总,你这个想法……可能有点不太现实吧.\"吉振荣心翼翼地评论道.

\"怎么不现实?\"秦海笑呵呵地反问道,其实他完全知道吉振荣的意思,如果他自己没有穿越者的先知先觉,恐怕也会和吉振荣有相同的想法.

吉振荣道:\"咱们国内的生活条件和国外没法比.我们华清大学的外国专家公寓,我们觉得已经是非常高档了,可是外国专家过来之后,还是觉得过于简陋,没人愿意长期留下来工作.华清大学要请几个外教,几乎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也只是国外非常一般的学者.我们现在要搞低温材料研究,要请的肯定是学术权威.对这些人来,让他们过来指导一下还可以,但要和我们的人员在一起长期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吉老师,您的,是欧美或者日本的专家吧?\"秦海问道.

\"是啊,难道你不是打算从这些国家请人吗?\"吉振荣诧异地问道.

秦海摇摇头道:\"欧美或者日本的专家,咱们现在肯定请不起,就算我们愿意给钱,人家也不会愿意来.不过,如果是欧美或者日本之外的专家,我想身价就不会那么高了.\"

\"你的是印度的,或者巴西的?\"樊志渊猜测道.

李明亮想了想,道:\"印度倒是有两三位学者,在低温材料方面有所建树的.不过,印度方面不可能让他们离开的,他们也不会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工作.\"

秦海笑道:\"大家只想到了印度,巴西,为什么就没想到苏联呢?\"

\"苏联?\"樊志渊愣了,难道秦海是想打苏联的主意?

在重工业领域,苏联的科技成就无疑是极高的.可当大家在谈论技术问题的时候,却总是不自觉地会遗忘掉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苏联与中国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两国的技术交往贫乏;另一方面则是苏联在什么领域都习惯于自己搞一套体系,与西方的体系不够兼容.中国的科技界在改革开放以来,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较多,接触苏联的成果较少,因此也就总把苏联排除在思考问题的范畴之外了.

听秦海提起苏联,樊志渊这才开始细细地琢磨.他突然发现,苏联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可选项.首先,苏联的化工业水准也是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相应的各种技术积累都非常雄厚.其次,与西方国家相比,苏联的经济水平稍逊一筹,聘请苏联专家的成本,肯定能够远远低于聘请西方专家的成本.

不过,在过去二三十年,中苏之间的交往实在是太少了,樊志渊甚至想象不出苏联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制.如果要从苏联聘请专家来中国工作,需要有什么样的手续,或者通过哪些部门,这都是大家所不熟悉的事情.

\"没错,苏联.\"秦海肯定地对众人道,\"据我了解到的情况,苏联在过去五年中,经济一直处于衰退状态.戈氏上台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大部分没有成功,因此目前苏联国内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用处于崩溃边缘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我考虑,我们可能组织一个代表团,到苏联去搜罗技术人员,聘请他们到中国来工作,我保证,他们是非常愿意接受我们的邀请的.樊主任,咱们化工设计院应当也有一些留苏背景的老专家吧?麻烦您找他们商议一下,看看他们在苏联有没有什么老同学,老朋友之类的,把这些关系都理一理.\"

\"可是,秦总,从苏联引进人才,这可是涉外的事情,我们化工设计院恐怕没有这个权力吧,需要有国家相关部门同意才行.\"樊志渊提醒道.

秦海道:\"这件事樊主任就不必担心了,我会去把有关的手续办好.您只需要考虑好去苏联做什么就行.\"

看材料帝国最新章节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