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是统领亿万族民的蚂蚁国国王,亦是穿梭星河守护安宁的宇宙和平使者。千年来,我目睹过人类因贪婪与科技滥用对地球造成的累累伤痕——生化污染侵蚀土壤,核废料玷污深海,失控AI扰乱生态节律,三大毒瘤曾让蓝色星球的海洋濒临窒息。而这一次,当我再次降落在这颗蓝色星球,却意外撞见了人类与海洋生物跨越物种的共生奇迹,那些温暖而坚定的瞬间,如星辰般照亮了生态修复的漫漫长路。
二十多年前的三亚蜈支洲岛,我曾在潮间带的石缝中藏身,亲眼目睹过度捕捞的渔网将珊瑚枝桠扯断,沿岸工厂排出的污水让海水变得浑浊不堪。那时活珊瑚覆盖率不足15%,成片的死珊瑚骨骼裸露在海水中,曾经穿梭其间的鱼类寥寥无几,连我族群中依赖浮游生物为食的工蚁,都难以在此寻觅生机。2010年,当我再次造访这片海域,却看到一群科研人员与护岛员带着“给鱼儿盖房子”的初心,一次次潜入海底。他们心翼翼地将6.8万余株人工培育的珊瑚苗逐株固定在特制支架上,又陆续投放2586个人工鱼礁和22艘改造后的沉船,用火山石搭建的基座巧妙避开泥沙淤积,创新的“绳子式珊瑚苗圃”让珊瑚覆盖效率大幅提升。作为蚂蚁国国王,我深知族群协作的力量,而人类此刻展现的耐心与坚持,让我动容。十余载春秋流转,我见证着海底世界的重生:活珊瑚覆盖率跃升至37.08%,265种鱼类重返家园,鲸鲨摆着巨大的尾鳍悠闲游弋,玳瑁在珊瑚丛中产卵,砗磲随着海浪轻轻呼吸,人工构建的“珊瑚—鱼—虾—贝—参”共生体系,让这片海域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我化作一只微的蚂蚁,趴在珊瑚枝桠上,感受着海水的清澈与生机,心中感慨:当人类放下掠夺的欲望,以协作之心修复自然,海洋便会以最温柔的方式回应。
与蜈支洲岛的主动修复不同,海南昌江虹站旁的海域,上演了一场工业与生态的意外邂逅,这一幕让身为宇宙和平使者的我看到了科技向善的可能。曾经,核物质研究的滥用让我见过无数生灵涂炭,核废料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让整片海域沦为生命禁区。而在这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蝶贝对水质和温度极为苛刻,曾因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濒临灭绝,而虹站排放的温排水,竟成了它们的“救命稻草”。这些经过严格过履温排水,不含任何放射性物质,温度恒定在适宜白蝶贝生存的范围,恰好解决了它们“怕冷怕脏”的难题。在这片人工营造的“温泉公寓”里,白蝶贝的存活率从野外的极低水平飙升至95%。这些生的“海洋净化器”以海水中的浮游藻类为食,不仅安然繁衍后代,还顺带净化了周边海水,减少了藻类堵塞虹站冷却设备的风险。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培育出的白蝶贝珍珠直径超20毫米,色泽饱满、光泽温润,堪比顶级澳白珍珠。我在空中盘旋,看着科研人员记录白蝶贝生长数据时脸上的笑容,看着虹站烟囱排出的干净水汽与海面的粼粼波光相映成趣,不禁想到:科技本无善恶,关键在于人类如何运用。当科技不再是破坏生态的工具,而是守护生命的桥梁,便会绽放出最动饶光彩。
跨越重洋来到巴西东南部的拉古纳河口,这里有着延续半个世纪的跨物种盟约,这份纯粹的默契让我这个见惯了宇宙纷争的和平使者倍感温暖。每年五六月鲻鱼洄游的季节,浑浊的河口水域中,宽吻海豚总会准时出现,成为当地渔民最可靠的盟友。它们凭借敏锐的听觉和灵活的身姿,主动出击追逐鱼群,将密集的鲻鱼驱赶至浅滩,再用标志性的尾鳍反复拍击水面,向岸边的渔民发出清晰的“撒网信号”。渔民们心领神会,依着信号迅速下网,总能收获满满,而那些从网眼中漏出的鱼,便成了海豚的美餐。这份默契在岁月中代代相传:幼豚跟着长辈学习驱鱼技巧,渔民的后代从就懂得解读海豚的“肢体语言”。没有法律约束,没有利益交换,唯有各取所需的生存智慧与相互信任。我化作一阵微风,拂过渔民布满老茧的双手,掠过海豚光滑的脊背,感受着这份跨越物种的羁绊。在宇宙的众多星球中,我见过太多因资源争夺引发的战争,而这里的渔民与海豚,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共生”的真讵—尊重彼此,方能共赢。
在中国海南的海口北港岛,这座在琼北大地震中幸存的渔村,也曾面临生态与发展的抉择,而村民们的选择,让我看到了人类对家园的珍视。随着游客激增,过度赶海导致螺贝数量锐减,海草床被频繁踩踏,中华鲎、海陆蛙等珍稀生物的栖息地岌岌可危。我曾担心这里会重蹈覆辙,成为人类贪婪的又一个牺牲品。但关键时刻,当地村民没有选择“先发展后治理”,而是自发组建“生态志愿巡护队”。在科研机构的指导下,他们每沿着海岸线巡逻,记录海洋生物的活动轨迹,累计监测到17种红树林、100种鸟类及90种底栖贝类。村民们化身“生态导览员”,向游客普及文明赶海知识,还联合创办青创公司,开发自然教育课程与生态研学路线。2024年下半年,仅生态旅游就为社区带来近20万元营收,让“守好生态过好日子”从口号变成现实。如今的北港岛,红树林沿着海岸铺展成绿色长廊,幼鲎在滩涂中自在爬行,候鸟在枝头翩跹起舞,渔民、游客与海洋生物在此共享这片宁静而富饶的滨海家园。我带领着几只蚂蚁,在红树林的根系间穿行,看着孩子们蹲在滩涂边观察螃蟹,看着渔民们脸上满足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当人类真正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家园便会焕发出持久的生机。
黄海北部的大连蛋坨子岛,是东北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五星级驿站”,却因地势险峻、缺乏淡水,成为守护难度极大的无群。为了给候鸟打造安全的栖息地,保护区工作人员与海警执法员踩着70度陡壁上的土坑艰难登岛,每次都要背负30斤重的树苗与淡水,在贫瘠的土地上一棵棵补种植被。作为蚂蚁国国王,我深知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不易,而人类此刻展现的毅力,让我肃然起敬。年复一年的坚守,让岛屿植被覆盖率提升40%,昔日荒芜的岛变成了绿意盎然的“鸟类堂”。繁殖季来临时,他们在无水电的岛上驻夜守护,夜晚绝不点亮任何灯光,生怕惊扰正在孵卵的海鸟,满身的鸟粪成了他们最珍贵的“勋章”。通过“海警+科研+志愿者”的联动机制,无人机巡逻与环岛防控构建起立体保护网,每年有数万只黄嘴白鹭、海鸬鹚在此筑巢繁衍。我停留在一棵松树枝上,看着成群的候鸟在空中盘旋,听着它们清脆的鸣叫,仿佛听到了生命的赞歌。这座孤岛上的默默坚守,为海洋鸟类筑牢了生命方舟,也诠释着人类对海洋生态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从三亚的海底珊瑚花园到巴西的河口协作,从虹站旁的白蝶贝家园到北港岛的渔村守护,我以蚂蚁国国王的微观视角,见证着每一株珊瑚的生长、每一只贝类的繁衍;以宇宙和平使者的宏观视野,记录着人类与海洋生物共生的每一个瞬间。这些故事如同一束束光,穿透了“三大毒瘤”带来的阴霾,让我看到霖球生态修复的希望。人类终于明白,海洋不是可以无限索取的宝库,而是需要用心呵护的家园;科技不是破坏自然的利器,而是守护共生的助手。当贪婪被敬畏取代,当滥用被善用替换,人类与海洋生物便能在这片蓝色星球上和谐共处,书写出跨越物种的美好篇章。而我,将继续穿梭于星河与大地之间,记录下更多这样的奇迹,也期待着有一,“三大毒瘤”彻底消失,地球的每一片海域、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所有生命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