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公鸡的啼鸣穿透了薄薄的晨雾,像一把无形的钥匙,打开了新的一。杨躺在土炕上,被窝里还残留着昨夜的温度。他翻了个身,听见窗外传来风吹过玉米地的沙沙声,夹杂着远处几声犬吠。这声音比城市的闹钟更温柔,却也更直接地唤醒了他。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泥土和青草的芬芳,终于挣扎着坐起身来,开始了新的一。
杨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趿拉着布鞋走向厨房。厨房里,灶台上的铁锅还冒着热气,母亲已经开始准备早餐。她往锅里倒了一瓢水,又撒了一把米,用木勺轻轻搅动。杨蹲在灶台边,往灶膛里添了几根柴火,火苗“噼啪”作响,映红了他的脸。
“今儿个去镇上赶集,得早点走。”母亲一边切着咸菜,一边。杨点点头,接过母亲递来的馒头,就着咸菜大口吃起来。馒头是昨晚剩下的,已经有些干硬,但嚼在嘴里,却带着一股麦香。吃完早饭,他帮着母亲收拾碗筷,又去后院的水井边打了桶水,把院子里的鸡鸭笼子都冲洗了一遍。
六点整,杨扛着锄头走向田里。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他却不以为意。田里的玉米已经抽穗,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压弯了茎秆。他蹲下身,开始给玉米除草。锄头在泥土里翻动,发出“嚓嚓”的声响,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偶尔,他会停下来,用手轻轻抚摸玉米的叶片,感受着它们的生长。
“这玉米长得真壮实。”他自言自语道。远处,邻居二叔也在田里忙碌,两人隔着田埂打了个招呼。二叔:“杨,今儿个好,得抓紧干,下午可能要下雨。”杨点点头,加快了锄地的速度。太阳渐渐升高,他的额头开始冒汗,但心里却感到一种踏实。这种踏实,是城市里加班到深夜时,从电脑屏幕前抬起头时,所无法体会的。
七点整,杨回到家里,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准备去镇上赶集。他背上竹篓,里面装着母亲让他买的盐、酱油和针线。出门前,母亲又叮嘱他:“路上心,别跟人吵架。”杨笑着答应,转身出了门。
他沿着村口的路往镇上走,路边的野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一群穿着彩裙跳舞的姑娘。偶尔,他会停下来,摘一朵别在衣襟上,闻着那淡淡的香气。路上,他遇到了几个同村的伙伴,大家笑笑,很快就到了镇上的集剩
集市上,人声鼎沸,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杨先去买了盐和酱油,又在一家布摊前给母亲挑了一块花布。摊主是个中年妇女,见杨挑得仔细,便笑着:“伙子,这布耐脏,你妈肯定喜欢。”杨笑着付了钱,又去买了针线。
买完东西,他打算去吃摊上吃碗豆腐脑。摊主是个老头,见他来了,便热情地招呼:“杨,今儿个来碗豆腐脑?”杨点点头,找了个座位坐下。老头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上面撒着葱花和辣椒油。杨舀了一勺,吹了吹,放进嘴里,那鲜美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
吃着豆腐脑,他望着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工作的压力,只有生活的烟火气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他想起了昨晚加班到深夜的场景,办公室里只有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照着他的脸,咖啡杯里剩下的液体早已冷却。同事们的键盘声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仿佛一场永不停歇的交响乐。他揉了揉太阳穴,试图将那些疲惫的记忆甩开。
般整,杨吃完豆腐脑,背上竹篓往家走。两时的起床时光,从炕头到灶台,从田间到集市,他经历了疲惫、忙碌和短暂的放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早晨,更是一个缩影,折射出他日常生活的节奏和心态。
杨意识到,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每一个清晨的挣扎,每一次田间的劳作,都是成长的印记。他不再抱怨生活的艰辛,而是学会在忙碌中找到乐趣,在平凡中感受幸福。两时的起床时光,虽然短暂,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完美,而在于珍惜当下,活出本真。
远处,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阳光洒在田野上,像是一层金色的薄纱。杨微微一笑,加快脚步往家走去,准备迎接新一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