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一号”的失联与被摧毁,如同一盆冰水,将吕宋核心层内因技术突破而产生的些许乐观情绪彻底浇灭。失败并不可怕,但以这种近乎“秒杀”的方式,被一种完全无法理解的手段于极高空精准清除,带来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福
随后的几,吕宋出动了所有能够调动的“星槎”改进型(主要承担中低空搜索任务)和大量地面搜索队,在根据最后信号和弹道计算出的、可能散落残骸的广阔区域内,进行了拉网式搜寻。
搜索过程异常艰难。那片区域涵盖了大片原始丛林和崎岖山地,“青鸾一号”在被击中后很可能在空中就已部分解体,残骸散布范围极广。最终,搜索队只找回了一些扭曲变形的铝镁合金碎片、部分烧焦的复合蒙皮残骸,以及那台精密照相机的部分破碎镜头。核心的感应设备和记录数据的黑匣子(一个特制的、试图保存关键数据的加固容器)则不知所踪,很可能在拦截发生的瞬间就被彻底气化或击飞到了更遥远的未知地带。
陈默和团队成员们如同对待圣物般,仔细检查着每一片残骸。合金碎片边缘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高温熔化后又急速冷却的痕迹,并非爆炸或撞击所致,更像是被某种极致的高能量束在瞬间熔穿。那种幽蓝色光束的能量层级和集中度,超出了他们目前所有武器的概念。
“这是一种……定向能武器?”陈默看着分析报告,声音沙哑,“能量如此集中,作用时间极短,却能瞬间熔穿我们的合金……它们的能源技术和武器型化水平,我们无法想象。”
没有更多的信息了。残骸无声,只留下了毁灭的痕迹和巨大的疑问。对方的技术优势,是碾压性的。
然而,“青鸾一号”的牺牲也并非毫无价值。它用自身的毁灭,确认了几个关键信息:
第一,对方确实拥有在近地空间(甚至更高)进行实时监测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第二,对方对于“主动探测行为”抱有高度警惕,并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清除。
第三,对方使用的攻击方式,属于高能定向攻击,这为吕宋未来可能的防御方向(尽管希望渺茫)提供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参考。
就在吕宋沉浸在首次接触失败的凝重与反思中时,大明朝廷,也因为同一片空的异象,掀起了新的波澜。
“青鸾一号”发射时那耀眼的尾焰和突破音障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尽管发射场偏僻,但巨大动静仍被部分沿海地区的军民目睹),以及随后在极高空可能产生的、肉眼难以察觉但某些灵敏仪器或观察者或许能感知到的能量爆发,终究还是留下了一些痕迹。
各地的奏报如同雪片般飞向京师。
“闽省沿海夜见流星逆飞,其光灼灼,其声如雷,疑似异宝出世或妖星现世……”
“浙东有渔民言,见有银梭贯日,直上重霄,瞬息不见……”
“钦监奏报,是夜象紊乱,紫微星晦暗,有赤气犯斗牛……”
这些奏报大多语焉不详,夹杂着民间传和星象学的牵强附会,但核心都指向了一点——在东南吕宋方向上空,发生了非同寻常的事件!
结合之前“星槎”飞的确凿消息,朝堂之上的解读顿时变得诡异起来。
“陛下!此必是凌云那逆贼,又在行那逆之举!此次竟引动象,可见其祸之烈!”主战派如同打了鸡血,再次亢奋起来。
“或是其在试验某种新式妖器,威力更甚那铁鸟!”
“显异象,警示世人!陛下,再不制止,恐有倾之祸啊!”
就连之前主张谨慎的夏原吉等人,也面露忧色。象之,在古代政治中具有特殊的分量。任何异常象,都可能被解读为上对统治者的警示。如今异象频现,且都与那个越来越难以掌控的吕宋相关,这无疑给朱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朱棣看着这些奏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比任何人都更关注吕宋的动向,也更清楚那些“异象”背后可能代表的、远超他理解的力量。凌云到底在做什么?试验新武器?还是真的在应对那虚无缥缈的“星空威胁”?
“郑和到哪里了?”他突然问道。
“回陛下,郑公公舰队已抵达满剌加(马六甲),正在休整补给。”宦官连忙回禀。
朱棣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传旨郑和,不必等待后续船队,即刻率领精锐舰船,北上吕宋!以‘宣慰’、‘协防’为名,靠近观察!朕要知道,吕宋上空,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不能再等下去了。无论是凌云的反心,还是那可能存在的、来自外的威胁,他都必须得到一个更清晰的答案。郑和的舰队,将成为他伸向吕宋的、最直接的触手。
吕宋在舔舐伤口,分析着来自星空的冰冷警告。
大明在疑云密布中,再次派出了窥探的舰队。
而星空中那未知的存在,在发出了那次精准的“问候”后,似乎又恢复了沉默,但那无形的压迫感,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沉重地,笼罩在每一个知情者的心头。
“青鸾”的残骸无声,却仿佛在诉着一个冰冷的事实:猎手,早已就位。而猎物,才刚刚意识到自己身在猎场。